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3 10:10:00
几分钟一集、上百集一部,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次剧情推进,最后留下悬念。曾经被贴上“土”“尬”标签的网络微短剧,凭借快节奏、多反转、剧情“爽”的特点,让众多观众“上头”,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
据《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则有望达到856.5亿元。《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调研估算,2024年中国微短剧行业直接就业岗位约21.9万个,间接带动就业岗位42.8万个,总计带动约64.7万个就业机会。
连日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深入采访发现,为推动微短剧产业发展,各地纷纷加大力度。山西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旅资源,积极布局微短剧产业,推动“微短剧+”跨界融合,有广阔前景,让具有“晋味”的微短剧出圈出彩。
横店变“竖店” 树立行业标杆
当“横店影视城”因接待大量竖屏短剧剧组而被网友戏称为“竖店”时,这座中国影视产业重镇正以其强大的产业实力,在微短剧领域树立全球标杆。
近日,首届亚洲微短剧大奖在韩国釜山(釜山国际影视节目展)揭晓。在中国区获奖名单中,《桃花马上请长缨》《长公主驾到》《庆余年之帝王业》《我在古代开星巴克》《与风吟》五部作品均产自横店影视基地,彰显了“横店制造”的强大实力。其中,《桃花马上请长缨》作为“出海”代表,自去年8月上线以来,多次跻身DataEye短剧APP热力榜前三,全球累计播放量突破4亿,海外充值额超百万美元,发行覆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另一部突破传统女频题材、弘扬家国情怀的《长公主驾到》,在抖音平台播放量高达1.9亿。
横店影视城凭借其成熟的产业链生态(50余个实景基地、130座高标准摄影棚、超13万名注册群演)和高效服务体系,成为全球微短剧制作的首选地。据横店影视剧组服务有限公司最新数据,2024年横店接待微短剧剧组超1100个,而2025年仅截至5月中旬,这一数字已突破1200个。目前,横店每周平均接待四五十个短剧剧组,并持续推动国际化合作与内容精品化升级。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剧组在制作精良度、服化道水准及镜头语言运用上,已直追甚至超越部分小成本电影。
近期开机项目印证了这一趋势:5月23日,集结顶尖团队的古装穿越题材短剧《全家穿进皇宫里》在横店开机,其融合现代思维与古代权谋的“时空交错”设定及宣称的“电影级制作”引发业内高度关注。6月18日,由北京水墨沈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的24集古装网络喜剧《我家娘子狮吼功》(注:原文《我家娘子河东狮》有调整,更符合常见命名习惯)开机,预计总投资高达2000多万元,每集约15分钟,标志着短剧正迈向更高投入、更精制作的阶段。
为巩固领先地位并引领行业发展,横店国际短剧联盟于今年2月发布了雄心勃勃的2025年“三个一”规划,同步启动“全球人才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技术赋能教育,培养新生代影视力量。联盟已发布涵盖历史、科幻等多题材的国际文旅短剧合作片单,并吸引了100多名来自纽约大学、纽约电影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的双语影视人才加入。
微短剧的爆发性增长也对从业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横店演员公会已显著强化了演技筛选标准,群演需求正从追求“数量”转向注重“质量”。为适应这一转变,横店影视城演艺培训中心开设了专业的竖屏短剧演员班,为精品短剧输送更专业的表演人才。
短剧百强榜承制方
西安高居榜首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在短剧百强榜承制方城市占比中,西安高居榜首,巩固了其“短剧之都”的地位。
西安幸福林带的大夏星川拍摄基地,微短剧产业的蓬勃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MCN机构的办公地,更配备了古装店、西服店、道具商铺、群演广场等数十套专业内景,以及公路、街道、草场等丰富的外联场景库。基地周边的生活气息也融入了创作——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时常受邀客串群演。“能参与拍摄挺有意思,圆了年轻时的演员梦。”带着孙子遛娃时前来应聘群演、拿到几十元片酬的62岁李女士笑着说。
西安微短剧产业的崛起有其独特路径。业内人士透露,当地多数短剧承制公司的前身是信息流广告公司,它们具备创意广告和故事广告的基因。加之西安拥有众多影视创作基层团队,在微短剧爆发初期,凭借相对成熟的制作水平和成本优势,迅速在制作环节占据市场。2023年以来,西安公司制作的短剧频频爆发,点燃了行业热度。例如:西安丰行文化出品的《无双》,拍摄成本41万元,最终为公司带来数百万元收益;陕西星光映美制作的《九霄龙帅》《镇域明王》更是成为现象级作品,单部票房均突破亿元大关。
爆款剧集不仅带火了承制公司,更让西安成为行业焦点。曾经活跃于横店、北京的从业者开始向西安聚集。从政策扶持、基地建设到拍摄机构、播出平台的踊跃参与,完整的产业链为西安微短剧产业的迅猛、优质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本土演员大量转入短剧,支撑起庞大的龙套和配角需求。行业普遍采取“短平快”模式:一部剧通常几天拍完,成本控制在30万至50万元,随后进行投放推广。然而,这种模式并非长久之计。激烈的行业竞争导致制作成本不断攀升。同样的场景、演员和相关配套,一年内价格持续上涨。过去日薪1000元的演员,如今已涨至3000元;而“短剧顶流演员”的日薪更是飙升至3万元至5万元,要知道在2023年,日薪过万的演员还几乎不存在。
面对内容同质化、小制作普遍以及观众付费意愿逐渐降低的挑战,西安短剧行业正寻求转型。“微短剧想要走得长远,必须摆脱粗制滥造,向正规化、精品化发展。”多位从业者在接受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共识。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引导。2024年,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发布《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计划两年内推出200部以上在主流平台播出的精品微短剧,培育15家以上行业领军企业。
“晋味”短剧出彩出圈
小屏幕激荡文化新力量
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推出的《过年好之花馍馍和马卡龙》,上线48小时全网综合曝光超1亿,不仅登上优酷短剧榜第二名,更带动霍州年馍省外订单激增。这部春节档爆款,成为“微短剧+”赋能经济的有力注脚,也折射出山西在微短剧赛道上的铿锵步伐。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越内地电影票房。面对行业爆发式增长,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山西敏锐布局,在推进微短剧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创新管理举措,扩充专家团队,提升剧目审查质量,推动临汾、大同、晋中等市出台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相关扶持政策。
在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的支持和指导下,山西省广电局重点围绕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统筹指导,实施“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注重顶层设计,主动引导,抓好源头创作,从选题规划、剧本创作到拍摄指导、内容审查,山西省广电局网络视听处全流程把关,精准施策,带动全省制作机构创作出更多时代精品。2023年至2024年5月,山西省广电局共有网络微短剧立项72个,相比2020年立项增长了71倍,微短剧创作热度持续提升。
临汾正全力吹响打造“微短剧之城”的号角。去年8月,临汾精品微短剧基地正式启动,短短8个多月已吸引腾讯视频、央视频及40余家相关企业入驻。这个2万平方米的基地堪称“一站式”拍摄工厂:法庭、医院、实验室等高频场景一应俱全,丰富的服装道具和非遗展品触手可及,“场景协调专员”机制为剧组扫清障碍。基地运营工作人员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基地不仅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还设立了5000万元投拍基金,并成立微短剧内容评审临汾工作站提供高效审查。成效立竿见影:30余部微短剧完成拍摄,直接创造数千就业岗位,基地更入选国家广电总局“金鹏指数·2024年中国微短剧基地排行TOP10”,成为山西省唯一上榜者。
临汾以“微短剧+文旅”等六大计划深耕内容创新。《回家的最后一班公交》《一路向前》等作品植根本土文化;《夏日千歌》带火汾河景区、萱楼等地标;《过年好之花馍馍和马卡龙》则让霍州年馍非遗技艺借势出圈。目前,《夏日千歌》等6部上线作品全网播放量已突破1亿次。
临汾并非孤例。山西多地正以特色路径竞逐微短剧新赛道。
大同聚焦“文旅+微短剧”,《遇见一千年后的你》《悬寺惊梦》等15部本土制作短剧,将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土林等名片搬上小屏幕,全网观看超千万次。今年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拍摄、创作体现“大同元素”,讲述大同故事,体现大同镜头时长超过总片长20%的微短剧作品的精品予以真金白银奖励。在大同拍摄期间,全市A级及以上景区取景拍摄免收门票。
晋中打造华北首家抖音短视频创作基地。晋中(榆次)数字文化产业园已吸引48家企业入驻,去年出品105部微短剧,涵盖文旅、电商等领域。《嗨1995》更荣膺爱奇艺年度观众喜爱短剧及优秀编剧奖。
阳泉借力“娘子关·山西电视剧周”搭建平台,推动“微短剧+文旅”融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取景,《超能萌宝》巧妙植入娘子关瀑布、大汖古村,带动取景地搜索量增长超20%。
长治围绕“微短剧+文旅”等多业态融合,充分挖掘长治市历史文化、古建文物、非遗技艺、地域美食等特色资源,共创兼具艺术性与传播力的系列微短剧,形成微短剧创作长治特色模式。
国家广电总局“微短剧+”行动计划为行业指明方向——与千行百业深度结合。山西,作为文化大省,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珍贵的文物古建。创作者们未来将以微短剧为载体,通过一部部以山西历史文化为底色的微短剧,把山西的文化瑰宝生动地呈现给观众,微短剧有望成为山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来 源: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梁成虎
责任编辑:曹 锐
校 对:辛 云
值班主任:费 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