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15:17:00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迪拜8月22日电 (记者管克江)眼前的洛特菲·谢比勒个子不高,古铜色皮肤,一头雪白的卷发。手里捧着两沓中国媒体刊发的关于他事迹的报道,他笑着说:“我和中国有着独特缘分。”
洛特菲喜欢人们叫他“洛特菲老师”。他这个头衔当之无愧:他是第一位获得汉语语言学博士头衔的突尼斯人;第一名任教于大学的突尼斯籍中文教师、教授。得益于他的坚持不懈努力,中文教育进入了突尼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学府的各级体系。
小时候,洛特菲就被咖啡杯底下印着的方块字所吸引,“是谁写的?什么意思?”一位法国教授关于中国哲学的讲座让洛特菲对中国文化充满了神往。1976年,他高中毕业放弃了原来的数学专业,考取了奖学金,进入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
“我本以为去中国是探险,其实是寻找到了自我。我骑着自行车到处逛,和当地民众交谈。我不仅仅想学好中文,更想了解中国文化。”洛特菲说,鲁迅的著作让他着迷,阅读《人民日报》更丰富了自己的视野。
洛特菲正在翻阅中文教育图书。人民网 莱拉·阿提塔拉赫摄
1980年,洛特菲大学毕业。那时,突尼斯只承认法国等有限的几个国家的学历。于是他去了法国学习。由于洛特菲的出色成绩,法籍华裔作家程抱一为他写了推荐信,从本科直接攻读博士。1984年,在著名的“表述语言学”泰斗、法国古里奥立教授的指导下,洛特菲题为《法汉动词比较研究》的论文通过了答辩,成为突尼斯历史上第一位汉语语言学博士。
博士毕业的洛特菲起初在一家法国技术公司工作,但他从未放弃在突尼斯开展中文教育。1988年,他回到突尼斯,在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开始任教生涯,其首要目标就是积极争取将汉语选修课改为本科专业。
1998年,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公开宣讲和讨论游说,突尼斯高教部终于批准第一届20余名汉语本科生入学。洛特菲紧接着又推进起他的下一步计划:把中文教育纳入高中课程。为此,他以一己之力编写了《龙一》《龙二》两本中文教材,并承担起培训中文教师的繁重任务。如今,突尼斯几乎所有的中文教师都是洛特菲的弟子。
洛特菲表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充满了谦逊和开放的特质,这种特质生动反映在了语言的结构和用词上。比如中文句尾的一些语气词,就体现了说话人的谦虚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学校里,即便每周只教三个小时的中文,学生们也能了解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通过学习语言,我们能够更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
洛特菲编写的突尼斯中文教材。人民网 莱拉·阿提塔拉赫摄
洛特菲说,当前世界充满挑战。“在很多国家筑起高墙之际,中国向各方敞开大门。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前景光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理念值得各方借鉴”。
去年,中突双方共同庆祝了建交60周年。洛特菲建议,为增进双方民心相通,中方可为突尼斯年轻人提供更多奖学金和实习机会,加大文化旅游交流。他戏称,中国游客的到来足以让突尼斯所有酒店爆满。
采访即将结束,谈到对中突关系展望时,洛特菲眼眶湿润:“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深信,突尼斯的未来和中国息息相关。我们相互都能给予对方更多东西。希望突尼斯成为中国最要好的朋友。”(人民网莱拉·阿提特拉赫参与采写)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