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帛书传奇》:溯文化之源 寻民族记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04:19:00    

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未曾断裂、传承至今,典籍功不可没。帛书是中华典籍中的一种,出现在从简牍到纸书的过渡阶段,以绢帛为书写载体,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推出大型文化节目《帛书传奇》,聚焦长沙子弹库楚墓、马王堆汉墓、敦煌悬泉置遗址等重要遗址出土的帛书帛画,以考古探索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全景式展现这些珍贵文物的出土故事,阐述其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为观众溯古书之源,探中华文明密码。

帛书——这一“轻如鸿毛”却又“重若千钧”的历史文物,不仅仅是珍贵的物质遗存,更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于传统说教式的讲述方式,节目《帛书传奇》创意性地用帛书帛画的出土故事、流传经历为叙事主线,挖掘许多珍贵帛书帛画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文物研究,转化为大众更易接受的呈现方式,让帛书、帛画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更明确地展现出来。

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书,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帛书实物,其蕴含的古文字、古文献信息,为探究中国早期思想史、文化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珍贵依据。节目披露了子弹库帛书流失到美国的过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帛画内容广泛,涵盖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犹如一部包罗万象的汉代“百科全书”,为后人还原汉代社会风貌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比如《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长沙国丞相利苍一家参与长沙国治理的实证,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且编制准确的地图。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帛书《元致子方书》是考古人从灰堆里筛出来的珍宝,也是汉代出土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私人信件,这份请人代笔的帛书记录下了一段跨越千年的友情。

《帛书传奇》最触动人心之处,不仅仅在于其丰富的叙事维度以及对先人文化的深刻描绘,更在于它将文物背后的情感故事与民族记忆进行的紧密串联。以子弹库帛书为例,节目抽丝剥茧地讲述其1942年被盗出土,后流转到古董商蔡季襄之手,又不幸被美国人柯强设局骗走,流失海外的坎坷历程。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不仅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沧桑,更在情感层面引发共鸣,唤醒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珍视与保护意识,激发公众对“文物回家”的情感共鸣。

技术的升级迭代,让文物有了更鲜活生动的呈现方式。节目充分运用最新技术,借助文物扫描对破损的帛书残片进行虚拟拼合与精细修复,从帛的纹理脉络到色彩层次进行多层次的还原,不仅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人的文化面貌与生活场景,增强了节目的沉浸感,也为文物留存了一份珍贵的8k影像资料。同时,节目还用AI技术构建了“AI探文明”的虚拟叙事空间。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观众可穿梭于虚实交织的场景中——从考古现场到数字复原的楚汉殿堂,从帛书残片的微观纹理到宏大的历史图景,实现场内场外、虚实之间的自由切换、无缝转场。

创意歌舞表演的巧妙融入与专业讲解的结合阐释,也让文物更加立体充盈,让故事更加生动鲜活。节目深入挖掘帛书帛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国家级歌舞院团紧密合作,将文物的故事转化为优美的舞蹈动作与动听的音乐旋律,无论是《四时令》里不同服饰妆容的舞者们用肢体语言演绎的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还是《御龙行》中腰佩长剑的士大夫驾驭巨龙、快速飞升的过程,都让文物所承载的故事性和人文温度更加可感可触。同时,节目还邀请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进行对话,他们以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从专业视角解读帛书帛画的学术价值,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

帛书藏春秋,翰墨写传奇。当丝帛上的文字符号在荧屏上重新焕发生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文物从博物馆展柜走向大众视野的重生之路,更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展,节目以“让过去照亮未来”的立意,回答了如何在当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一份中国样本。

(作者:刘子瑞,系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讲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