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21:55:00
在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的实践进程中,济南市济阳区始终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锚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三大核心领域,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用一项项可感可知的实际成果,推动乡村实现从旧貌到新颜的转变,让发展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位群众。
筑牢基础,畅通乡村发展动脉
基础设施是乡村运行的生命线,济阳区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总目标,大力实施路网改造提升工程,打通“断头路”、改造“破旧路”、拓宽“瓶颈路”,让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好”,为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回河街道郑大箔村的道路改造,正是基建惠民的生动缩影。该村原主干生产路承担耕地耕作与西红柿运输功能,因年久失修,路面坑洼狭窄、雨天泥泞,村民运输需绕行邻村。区农业农村局利用衔接资金78万元,铺设道路6500平方米,新路投用后,不仅结束绕行历史,更打通了西红柿外销“快车道”。
目前,全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推进,多个村庄实现水泥路通村入户,同步配套排水设施,部分村庄道路增设太阳能路灯,解决村民夜间出行安全问题,为乡村产业发展与群众生活提供全方位硬件支撑。
做强产业,激活共富引擎
济阳区以“产业帮扶+模式创新”为抓手,构建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造血干细胞”。
产业帮扶方面,建设帮扶大棚102个,优先租给脱贫户并提供低息贷款、全程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确保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依托帮扶大棚项目和黄瓜批发市场,科学设置大棚区管护、市场协管、环境保洁等公益岗、扶贫专岗1182个,人均年增收5400元以上。对成方连片棚区给予重点帮扶,构建多元化、全链条“新农人”培育体系,累计开展种植、管理、营销等关键技术培训3495人次。
模式创新更让产业活力倍增。成立“闻韶红”共富公司,构建“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模式,88个黄瓜产业村以衔接资金等入股,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渠道,项目区村集体年均增收超过10万元,成功培育出郭家村等5个产业“亿元村”;“黄河稻乡湾”片区引入数字运营平台,布局稻蟹混养、研学场馆、休闲项目等业态,设置爱心股、劳务股,按三类模式分红。2025年6月葛店村入股签约当天,72户入股研学项目,22户入股稻田咖啡爱心股,2025年村集体收入预计将达到70万元以上。
改善环境,绘就乡村宜居图景
济阳区以“四小园”建设为切入点,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全区359个村共打造“四小园”,塑造“微景观”3096处。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大堆及“四乱”现象开展全面摸底、全域整治,累计清除四大堆31339处,整治残垣断壁2000余处,为“四小园”建设腾出空间;坚持“边拆边清、边清边建”,对清拆出来的区域安装篱笆,选用合适的绿化植物,打造独具特色的“四小园”,推动闲置角落充分利用,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四乱”滋生土壤;将乡土文化融入“四小园”建设,利用整治拆除的废弃建材以及民俗器具进行建设。
为保障建设与管护,分街道(镇)设立“四小园”建设奖补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每村3万-5万元经费补助,带动辖区企业出资出力、村民群众筹工筹劳,确保“四小园”建设顺利推进;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推行“积分制+红黄榜”,管护人年均增收200-300元。此外,济阳街道八里村探索推行“劳动积分制”管理模式,引导村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既盘活了闲置的劳动力资源,有效激活村民参与热情,又形成了“互助+村民集体双受益”的良性循环,推动村庄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氛围。
从道路畅通到产业兴旺,从环境优美到治理有效,济阳区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中,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务实举措破解难题。这些变化不仅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更夯实了高质量发展根基,为乡村振兴写下扎实注脚。
记者:王静静 通讯员:刘婧 编辑:刘雨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