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卢沟烽火到和平宣言:一个不忘来路的民族,终将抵达所有向往的远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18:31:00    

今天是7月7日,一个镌刻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日子。1937年的此刻,卢沟桥的枪炮撕裂华北的夜空,日本侵略者悍然炮轰宛平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声炮响,唤醒了沉睡的雄狮,也点燃了顾诵芬“为国造飞机”、黄旭华“弃医从舰”、张光斗“弃学回国投身水利”的报国壮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卢沟烽火,是民族苦难的记忆,是中华儿女不屈抗争的起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宛平城墙的弹痕在夏日的阳光下依然清晰。我们纪念这一天,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汲取前行的力量。

再过58天,即将到来的9月3日,我们将迎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包含阅兵式)。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这场阅兵以四个“首次”重构历史叙事:首次以抗战胜利为专题;首次让八路军、新四军与东北抗联方阵并肩而行;首次由将军领队踏出“跟我上”的铁血传承;更首次汇聚多国军靴正步同行长安街。

9月3日举行阅兵,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与国际政治意义。一系列纪念仪式更承载了历史回响、和平宣言、复兴底气三重时代强音。

纪念3500万伤亡同胞的牺牲,向世界昭告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拖住百万日军的战略贡献,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庄严致敬抗战历史,粉碎任何淡化历史的企图;维和部队与国际救援方阵的亮相,将彰显中国“不惹事、不怕事”的担当——从抗战时期庇护犹太难民到今日蓝盔出征,中华民族的和平基因一脉相承,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守护者、普遍安全的缔造者和多边主义的捍卫者;从屈辱挨打到今天全系国产主战武器,东风导弹、六代战机“使命必达”,香港市民家门口自豪打卡山东舰,中国用75年完成国防实力的“三级跳”,印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力量。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历经14年浴血奋战,最终赢得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纪念的本质,是以清醒的历史自觉校准今天的方位。

阅兵不是为了宣扬武力,而是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战争、捍卫和平的立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中国通过阅兵,呼吁各国珍惜和平,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世界解答”。

卢沟晓月依旧,人间已换新天。从1937年浴血奋战到2025年和平宣言,中华民族以苦难熔铸脊梁,用发展重绘版图。从卢沟桥的第一滴血到天安门的和平鸽,苦难辉煌的80年历史印证:唯有“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方能筑牢民族复兴的基石。上海洋山港的巨轮、陆家嘴的金融数据流、徐汇区“模速空间”的AI火花……共同编织着新时代的和平发展强音。今天的中国,正用现代化利器筑牢和平盾牌,用“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

从卢沟桥的弹痕到长安街的正步,“保有这胜利的果实——不为豺狼所吞食,更需要无限的坚决和勇敢”。当歼-35的银翼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响:一个不忘来路的民族,终将抵达所有向往的远方

编辑: 陈瑞

责编: 王力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