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11:18:00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本报记者 赵觉珵 张 雪
编者的话: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本月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迅速,达到106万辆,同比增长75.2%。当下,为寻找更多增长空间,“走出去”愈发成为很多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共同选择。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出口市场,中亚各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中国开展了广泛合作,密切的双边关系、联通的基础设施以及当地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让这片拥有8000万人口的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也从单纯出口转向深耕本地,将中亚地区视为海外布局的重要一环。
在“世界第二冷首都”,中国新能源汽车随处可见
“MEGA丝路”是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规模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环球时报》记者不久前去该国出差时造访了这座商场。走进大门,迎面便是一辆正在展出的白色新能源汽车——来自比亚迪的宋Plus,是这家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这个中亚国家的主打车型之一。
“它很帅,是不是?”看到记者举着手机围绕这台展车拍照,旁边的年轻保安凑上来主动分享起自己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评价。“比亚迪、长安……这些品牌在哈萨克斯坦都很有名,我不少朋友都选择购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中国在这一领域全球领先。”
《环球时报》记者在阿斯塔纳采访时发现,即使在这座被称为“世界第二冷首都”的城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依然随处可见:往来穿梭的公交车由宇通客车制造,大型汽车销售中心外挂着比亚迪、吉利、长安的巨大招牌,时不时还能在路边发现“原装进口”的问界、理想等品牌的新车型。
据美国《外交学人》杂志网站报道,2024年,哈萨克斯坦的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增长36倍。另据新疆霍尔果斯发布的数据,今年截至6月25日,从该口岸出境的商品车达5.6万辆,同比增长21.6%。
比亚迪欧洲汽车销售事业部中亚地区总经理曹爽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比亚迪持续加速拓展中亚电动汽车市场,目前已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建立了覆盖各大城市的销售和服务网络,累计销量突破3万辆。
除乘用车外,中国的新能源客车也看好中亚市场的前景。2019年底,100辆宇通E12纯电动客车顺利抵达哈萨克斯坦,投运至阿斯塔纳的核心公交线路,这是哈萨克斯坦首次大批量采购纯电动客车。宇通客车哈萨克斯坦国家公司经理苗原向记者介绍称,宇通在中亚五国累计客车销量突破1万辆,其中新能源车辆近800辆。
曹爽表示,中亚地区展现出强劲且具变革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首先,政府层面高度重视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工业化战略和投资友好政策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其次,中亚人口结构年轻,消费者对智能化、环保、高性价比产品的接受度持续提升,市场认知快速成长。此外,中亚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具备辐射更广泛区域的战略价值。随着本地制造、供应链和技术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中亚有望成为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增长极。
正如曹爽提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成为多个中亚国家推动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抓手,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已经颁布政策,减免电动汽车消费税、关税与汽车登记税。2025年2月,乌兹别克斯坦宣布计划到2030年将绿色能源占比提升至50%以上,并将新能源公交纳入减碳核心措施。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设定了目标,计划在9月1日前,将所有出租车更新为新能源汽车。
针对当地实际需求制造与销售
在中亚各国中,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被视为两个最为关键的市场——前者拥有地区最多的人口,后者则是最大经济体。为扩展这两个国家的市场并对整个地区形成辐射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开始投资中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技术和全产业链出口转型。
2024年6月,比亚迪乌兹别克斯坦工厂正式量产,目前该工厂累计生产超过1万辆新能源汽车。曹爽告诉记者,比亚迪携手本地供应商,已实现17种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工厂目前拥有约1500名乌籍员工,并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帮助员工掌握新能源汽车装配、调试、检测等关键技能,致力于为当地培养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业人才。
宇通客车也与哈萨克斯坦合作伙伴在卡拉干达州共同建设了QazTehna工厂,每年可生产2000辆宇通客车。目前工厂拥有焊接、涂装、总装、检测等完整工序链,可独立组装客车、矿用车及环卫车辆。
苗原说,选择在哈萨克斯坦合作建厂,确实有多方面考虑:这里政策友好、交通便利,同时也是一个天然的“极寒试验场”,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非常有利于新能源产品在严苛环境下打磨性能。
借助中国企业的资金、技术、经验,实现本国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是多个中亚国家的愿望。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与中亚的投资合作逐渐转向汽车制造、机械工程等高附加值加工业领域。其中,电动汽车和电力设备制造以及可再生能源所需关键部件的生产等绿色技术受到高度关注。”
2019年,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与江淮汽车共同投资哈萨克斯坦汽车生产组装企业阿鲁尔集团,这是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首个汽车工业领域合作项目。2024年,阿鲁尔集团的汽车年产量超过9万辆,占到整个哈萨克斯坦汽车产量的60%以上,并且实现了在该国生产纯电动汽车。
除了投资建厂,针对与中国国内迥异的使用场景和环境,中国企业也在针对当地实际需求进行制造与销售。2023年,宇通向阿斯塔纳交付了20辆18米长的纯电动客车,这是哈萨克斯坦目前引入最长的公交车。这批车辆续航里程约400公里,单次可运载150名乘客,满足首都公交干线大客运量的运营需求。四车门定制设计,显著提升了高峰时段的上下车效率。
苗原介绍称,中亚地区的气候相对极端,包括极寒、高温、多尘等,确实对新能源车辆提出了较高要求。宇通向当地交付的车辆对车身和电池舱做了相应的保暖设计,并加装了独立水暖系统,全方位应对哈萨克斯坦冬季的极寒天气。
苗原表示,“走出去”不是一时之功,更不是靠价格竞争,而是靠长期积累的产品力、服务力和适应力。要沉下心来做研发、做质量、做本地化,把客户的真实需求当作创新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海外市场扎下根、站稳脚、走得远。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潜力较大
居住在阿拉木图的哈萨克斯坦小伙鲁斯兰去年购买了一辆比亚迪的电动汽车。他表示:“各方面都不错,开起来比油车省钱很多。冬天我也开它,续航足够我日常使用,而且启动后不用像燃油车一样等待发动机预热,很快就有暖风,这点很好。”
虽然中国电动汽车的优点让鲁斯兰赞不绝口,但他也提出了一些仍待加强的地方,比如充电桩分布较少,当地的汽车修理厂缺少维修电动汽车的经验和设备等。这些均需要当地政府、企业以及中国新能源车企共同努力。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哈萨克斯坦已将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备纳入《国家工业创新发展战略2025》,并且预计到2030年布局8000个充电站,为电动汽车发展打造必要的基础设施。
据林伯强介绍,当前哈萨克斯坦的充电基础设施主要分布在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两地,发展建设潜力较大。建议中国电动汽车服务企业提高对中亚市场的关注,与各方积极开展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合作。
曹爽表示,已经注意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正在加速布局城市与高速公路沿线的充电网络,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体验,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中国与中亚国家跨境物流和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持续优化,也显著降低了整车和零部件的运输与通关成本,加快了供应链本地化和产品交付的进程。
在阵阵“东风”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围绕电动车产业链开展深度合作的潜力愈发显著。哈通社称,根据2024年全球市场数据,电动汽车已占汽车总销量的22%。尽管哈萨克斯坦尚未进入全球电动汽车普及率排名前列,但增长势头已逐步显现,预示着该领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而据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的预测数据,未来3到5年,作为中亚领先的汽车制造国,乌兹别克斯坦的混动和电动汽车销量将出现快速增长,“我们正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玩家掀起市场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