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10:06:00
“经过几年的治理,壮美的乌江景色回来了!”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老渔民张羽松由衷地高兴。
随着长江流域“十年禁捕”政策的全面实施,乌江水质逐渐改善,“碧绿江面”盛景重现。
为持续巩固乌江流域生态治理成果,推动沿江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铜仁市德江县以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为契机,创建沿江党建联盟,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整合沿江乡镇、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构建起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红色共同体”。
乌江景色。
数字赋能 生态共治
乌江,作为长江右岸的最大支流,流域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然而,曾经的过度开发让生态环境一度面临严峻挑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沿江党建联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探索“智慧 ”新模式,在长堡镇搭建集智慧联动、天翼云广播、场景AI监控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服务中心,实现禁渔禁捕、污染治理、水上安全、隐患排查等“一网统管”。
“不仅要监测,更要监管,一经发现,立刻出动。”沿江党建联盟建立“一方鸣笛、五方响应、通力合作”快速响应机制,定期联合开展次禁渔禁捕、环境卫生及排污执法,形成流域事务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管理的高效治理模式。
“只有乌江好了,我们的日子才会更好。”在党建联盟的引领下,沿江村党支部以前靠乌江吃饭,现在为乌江生态出一份力,把生态保护纳入“党建网格”,组建“护江先锋队”,把“岸线保护”“禁渔禁捕”等内容写入村民自治条款,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共护乌江生态。
巡河。
聚链成群 产业共兴
在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道路上,沿江党建联盟依托乌江生态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桶井乡率先行动,以“党支部 企业 农户”模式,成立贵州井竹玉麻糖有限责任公司,精心培育土家特色“桶井麻糖水”品牌,让“非遗技艺”焕发新活力。
受桶井乡成功经验启发,其他沿江乡镇纷跟进。
依托强村富民公司,各村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共富工坊,发展家庭农场,构建产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时间,肉牛、花椒、果蔬等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乌江沿岸蓬勃兴起,抱团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沿江乡镇探索直播带货。
共和镇把党组织优势嵌入产业发展全链条,成立数字经济化党支部,联动周边乡镇、产业合作社,成功培育“村恋之旅”“古村民宿群”“焕河清泉”等特色品牌,“黔东农仓”“古村乐乐”等百万网红IP应运而生。借势新媒体,乌江沿岸的脐橙、茶叶、羊肚菌等农特产品乘“云”出山,2021年以来,线上销售额累计突破8000万元。
党建联盟还结合各乡镇旅游特色,串点成线打造“乌江精品一日游”,12个网红打卡点累计吸引游客100万余人次,形成处处有亮点、镇镇有特色的生动局面。
乌江精品一日游缆车项目。
多元协同 治理共融
“谢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享受到这么好的生活服务,把精彩的文艺节目和义诊活动都送到家门口了。”共和镇茶坨村文叔叔高兴地说。
沿江党建联盟联合宣传、文旅、卫生等部门,深入乡村开展“送戏下乡”“送医下乡”等活动,通过文艺演出、移风易俗宣传等形式传播文明乡风。
“有困难,找党员!”防汛抗旱、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工作中,党员身影随处可见。沿江党建联盟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创建活动,引导党员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党员以身作则,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带领群众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在党建联盟的推动下,乌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群众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乌江沿岸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愿景成为现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张良胜
二审 张齐
三审 陈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