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5:25:00
受访专家: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汤永隆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虞晔
在孩子成长旅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如同无形的画笔,勾勒着他们心理世界的底色。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行为具有“隐秘力量”,对子女的爱与照顾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幸福感基石,但如果忽视孩子的感受,对其表现冷漠以对,伤害性甚至比过度控制、体罚辱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具伤害性。
研究团队对2010年1月至2023年12月发表的155篇论文进行分析,其中包含12万人的数据信息。研究涉及的父母教养行为主要包括三类积极教养行为和三类消极教养行为。
三类积极教养行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温暖关爱、自主支持、行为监控。
温暖关爱。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接纳、鼓励和爱意的表达,是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保护因素。温暖关爱通过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让孩子在成长中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感。这种情感联结如同心理免疫系统,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内在的安全感会激活心理韧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比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的反应如果是“没关系,我们一起找原因”,而非指责“笨死了”,孩子更可能乐观面对挫折。
自主支持。这是指父母对子女独立性、自主性的尊重和培养。当父母给予孩子选择权,他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会得到锻炼,这种神经可塑性发展关联着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自主支持型父母既提供必要的引导,又允许孩子在试错中积累经验,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更具创新精神和内在动机。“你想试试自己系鞋带吗?”“这个周末计划怎么安排?”这些看似简单的提问,都是自主支持的生动实践。
行为监控。父母应对子女的行为给予适当的监督和约束,如适当引导、有效的纪律设置等。行为监控的有效性取决于实施方式,当父母以平等沟通代替命令,用共同制定规则取代单方面要求时,孩子更愿意遵守约定。这种监控如同心理导航系统,既能防止孩子偏离正轨,又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类消极教养行为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排序为:拒绝放任、过度控制和严厉惩罚。
拒绝放任。父母爱意的缺乏以及在子女生活中的缺席,如拒绝、否定、冷漠以及疏于监督等,是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的风险因素。拒绝型父母在孩子需要情感回应时选择沉默,在成长关键期选择缺席,这种情感抛弃会让孩子产生“被遗弃焦虑”,甚至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模式。更隐蔽的是放任型教养,表面给予自由,实则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孩子在重要发展阶段错失学习社会规范的机会。
过度控制。父母对子女生活、情感等方面过度侵入,如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心理控制等。过度干涉孩子选择、事无巨细的安排,实质是父母自身焦虑的投射,这种教养方式会让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增加抑郁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心理控制,通过引发内疚感或羞耻感操纵孩子,这种情感绑架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严厉惩罚。父母对子女过度批评与惩罚,如敌意、辱骂、体罚等。体罚或言语羞辱看似立竿见影,实则后患无穷。严厉惩罚会改变大脑杏仁核的敏感度,使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失控。更严重的是,这种教养方式可能形成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今天被惩罚的孩子,明天可能成为施暴的父母。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汤永隆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温暖关爱的核心是为孩子提供情感安全感,这是自尊、自信形成的基础。自主支持的效果容易受其他因素制约,若父母以“自主”为名放任不管,如拒绝辅导作业,可能演变为“拒绝放任”。过度追求自主也可能让孩子陷入决策焦虑,尤其是低龄儿童需要渐进式赋权。对孩子的行为监控也要适度,一旦监控过度容易引发叛逆等后果,因此需要与温暖关爱相结合。严厉惩罚虽然消极影响较小,但这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还会增加其耻辱感体验,引发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相关精神疾病,也是其他风险因素作用于孩子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
汤永隆表示,好的教养不是机械的规则,更应是充满温度的互动,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可以和孩子建立以下几类互动。
每天15分钟高质量陪伴。放下手机专注倾听孩子的想法,比如吃完饭后聊聊学校趣事,而非只问成绩。
用“我信息”代替“你信息”。将“你怎么又……”改为“我感到担心,因为……”,这种表达方式能减少防御,促进与孩子的对话。
设置家庭会议时间。每周固定时间讨论家庭事务,让孩子参与决策,培养责任感的同时也练习表达技巧。
创造“无评判空间”。当孩子分享秘密时,忍住说教冲动,用“后来呢?”代替“你应该……”,有助建立真正的信任。
允许孩子试错。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承担自然结果。例如,忘记带作业就自己向老师解释,而非代劳。
设定弹性规则。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表,允许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