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投资工具多元化 城投探路“银发经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2:26:00    

本报记者 石健 北京报道

目前规模达到7万亿元的“银发经济”已经成为城投公司转型增长的“第二曲线”。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随着市场化转型的不断推进,不少城投公司将破解养老难和市场化转型相结合,拓展养老业务。有的结合原有存量基建升级改造养老设施,有的将物业业务拓展到养老领域,有的则通过数智赋能创新养老产业。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随着融资政策不断收紧,城投公司面临化债、融资多个问题,亟须发掘新的业务盈利点,以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银发经济”产业既可以有效增加营收和利润,交出相对亮眼的财务成绩,又能充分发挥城投公司保障民生的作用,是未来城投公司转型产业主体的有力探索,也是实现城投公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康养产业还存在投资回报长、区域发展差异大、产业结构松散、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尤其是对于城投公司而言,如何平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避免因拓展康养产业形成新的债务,这些问题值得城投行业关注。

资产盘活

从轻资产运营搭建康养基地到打造智能服务提升养老品质,近年来,福州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城投”)已经将康养作为转型业务之一。

在福建城投下属福州城投光大百龄帮颐养中心(以下简称“颐养中心”),智慧化养老服务已经在机构管理、安全预警、数据共享、健康管理等方面运用。“通过将信息化养老平台及智慧化设备应用到长者照护的场景中,以物联网+远程医护传感设备为探知感应前端,中心深入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为老人配备了智能健康监测设备。”中心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颐养中心方面表示,在未来也会不断完善和发展“智慧+健康+养老”的服务模式,让科技变得更加有温度,为更多的老年人带来幸福、安宁的晚年生活。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资产盘活成为城投公司一项重要工作,而康养成为资产盘活的重要领域。盐城市都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通过适老化改造,将闲置、低效的房产进行盘活,转型“银发经济”产业发展,获取相应的收益。

此外,亦有不少城投公司将物业资源拓展到康养领域。深圳一家城投公司依托自身的物业基础,通过持续布局,目前已经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经济圈等地开展了多个康养项目,包括康养社区、医疗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等,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记者梳理发现,中央层面已经明确国资要在“银发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文件。《意见》提出:“发挥国有企业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结合主责主业积极拓展银发经济相关业务。”《意见》还提出,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银发经济”产业项目。

国资参与“银发经济”的背后,是我国庞大的老龄产业支撑。目前,中国“银发经济”总规模约为7万亿元,约占GDP的6%。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

面对“银发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记者注意到,多地在前瞻布局“十五五”中,已经将“银发经济”作为“十五五”时期的一个战略重点。

对于城投公司发展“银发经济”的优势,方达咨询研究院有关研究员表示,城投公司具有国资背景优势,一般与当地政府、银行、医院等均保持良好的关系,资源丰富、资金实力强,可以带动相关产业上下游聚集,实现“银发经济”的产业链式发展,通过打造健康产业公司,发挥区域“领头雁”的作用。同时,国有企业具有良好的信用,在民众当中具有较高的信誉度,较容易获取当地民众的信任。

资本破圈

在多位地方国资人士看来,城投产业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是伴随“发展中化债”的思路,城投公司还是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避免形成新的负债。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6年1月,福建省养老产业基金正式成立,总规模60亿元,由财政性资金10亿元、福建省能源集团及其他社会资金5亿元,共15亿元作为引导资金,吸收银行、保险等社会资金45亿元。基金首期规模30亿元,其中引导资金6亿元。

江苏一位从事养老产业投资基金的人士告诉记者,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对于养老产业的投资形式也呈现多元化,如采取股权、债权、并购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着重解决从事康养产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记者注意到,自2024年以来,我国出台多个文件,加速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尤其在金融支持方面,明确债券、专项金融债、养老REITs等支持工具助力“银发经济”发展。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9部门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发行公司类信用债,同时提出一系列创新工具。具体包括研究创设养老专项金融债券、养老主题金融债券,审慎有序探索“银发经济”领域资产证券化,这将为养老产业开辟专门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养老领域。

对此,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史晓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产被纳入。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全面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常态化发行的通知》(1014号文),增加了清洁高效的燃煤发电、养老设施等资产类型。“监管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及多个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支持养老设施纳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行范围,有助于盘活养老项目的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利用效率。这些融资政策工具为债券市场参与银发经济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路径和创新方向。”史晓姗说。

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5年至2023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养老领域非金融企业债券69期,债券规模超580亿元,从发债主体的企业性质来看,绝大部分为地方城投公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健康养老产业项目建设和补充运营资金。

参与市场化竞争

放眼“银发经济”市场,一方面有政策的加持,另一方面是海量增长的经济空间。不过,多位地方国资人士认为,正如城投公司眼下的转型一样,城投公司拓展“银发经济”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市场化竞争之中。

记者注意到,随着“银发经济”的崛起,参与其中的市场主体也日渐增多,如地产、保险、医疗、文旅等行业都在抢占康养市场“新蓝海”。

史晓姗告诉记者,城投公司要区别其他行业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模式,尽量以盘活存量资产的形式,轻资产入场。与此同时,要做好前期调研,避免供需错配。“目前市场面临高端项目空置率高,部分入住率不足50%,而中低端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对此,城投需要充分调研市场供需再展业。”

对于城投公司如何平衡成本与收益的问题,西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董事兼总经理彭军铖建议,城投公司应该注重培育康养支撑载体,深化与社会资本合作。“一方面,要用好政策资源,突出医养健康产业重点发展,依托本地丰富的医疗、养老、健康服务资源,搭建地方国有健康养老载体,实现地方政府和国资城投公司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另一方面,要将康养产业市场向社会资本开放。康养中的养老服务既具有社会公益性,也具有营利性,同时具备特许经营属性,PPP新机制新制度的推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因此,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搭建产融互动平台,让社会资本与医疗机构对接,互惠互利;整合区域内社会资本、医疗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等探索建立健康产业发展联盟。”

对于养老模式比例,我国普遍流行“9073模式”的说法,其中的“90”即居家养老占90%,由居家养老带来的碎片化、难管理的问题不可避免。

对此,江苏一家城投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计划通过收集居民的健康数据进行康养资源整合,继而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服务资源对接。“不过,公司也在评估打造数智化康养平台未来的收益以及接受程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