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7:23:0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鸿飞 通讯员 黄贤君 向雨航
近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北大深圳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利用类器官培养和药敏实验,为一名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培养肿瘤“替身”,精准筛选出高敏感度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让鸭蛋大的肿瘤变小了,并进行了切除,成功破解了晚期甲状腺癌的治疗之困。北大深圳医院也是深圳首个开展晚期甲状腺癌类器官培养和药敏实验的医院。
东莞33岁男子查出晚期甲状腺癌
33岁的马强(化名)在东莞一家工厂上班。有一天,马强在凌晨惊醒,嗓子疼、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家人吓坏了,赶忙将他送到了当地医院急诊科。
CT检查发现,他颈部左侧有一个巨大甲状腺肿瘤,直径达到了6厘米,几乎有鸭蛋大小,而且肿瘤侵犯了颈部肌肉,气管,食管和颈部大血管。
“手术风险大,就算切了也容易复发,靶向药太贵,效果还不一定好。”当地医生说。尽管手术难度高且难切除,放化疗不敏感,但他未放弃求生希望。
抱着一丝希望,他来到北大深圳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接诊的李朋副主任医师发现,鸭蛋大的肿瘤已经把马强的气管压迫成了一个窄缝,侵犯了颈部肌肉、气管、食管和颈内静脉,同时可见颈部淋巴结多发转移,初步诊断为“局部晚期甲状腺癌”。
手术风险高,医生拿出了“秘密武器”
甲状腺癌常被认为是一种“幸福癌”,相比其他恶性肿瘤,它的恶性程度低、整体预后较好、治愈率高。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甲状腺癌5年生存率已经由84.3%(2003-2013年)提高到92.9%(2019-2021年)。但仍有约5%的晚期甲状腺癌治疗效果不佳,其死亡率达到50%。这类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常面临无法手术切除、碘治疗无效及放化疗不敏感等问题,治疗的手段少。
“我还能做手术吗?”马强问。“直接手术的风险很高”,李朋说,“不过,还是有手术的机会。先用靶向药物治疗,让肿瘤‘变小’,给手术创造机会。”
靶向药物像配备了GPS的“精准导弹”,通过识别癌细胞特有的“身份标签”——突变基因或异常蛋白,也就是“靶点”,锁定目标,进行精准打击。
李朋医生介绍,传统靶向药物的选择主要依赖肿瘤基因突变类型和医生经验,但不够精准。有些基因突变无药可选,有些基因突变有多种药物备选而产生选择困难,有些药物甚至反而促进肿瘤生长。
根据目前的临床治疗指南,针对晚期甲状腺癌也有不少靶向药物选择,但并不是每种药物都适合马强。“针对甲状腺癌为多基因突变,抑制一个靶点可能激活其他通路,效果适得其反。”李朋医生说。
李朋医生拿出了乳甲外科最新的“秘密武器”——肿瘤类器官培养+药敏实验。
用癌细胞养个“替身”,精准筛选治疗药物
“类器官”就是用病人的肿瘤细胞在体外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迷你版肿瘤。它和病人体内真实的肿瘤在结构、特性和对药物的反应上几乎一模一样。因此,“类器官”,即类似组织器官,也常被称为“微器官”。
通俗地讲,肿瘤类器官药敏实验,就是拿癌细胞养出个“替身”,再拿各种药物做测试,“攻击”癌细胞,看哪个最管用。
临床研究显示,经过连续传代的肿瘤类器官仍保持与原始肿瘤组织的形态学一致,病人来源的类器官与对应病人临床疗效的总体一致率达到80%以上。面对多基因突变的肿瘤,基因检测和经验性用药的有效率仅20%,而类器官药敏实验将有效率大幅提升。
肿瘤类器官是最近兴起的一种细胞生物学界和临床医学最热门的前沿技术之一,正逐渐被推荐为临床指导个性化用药。
北大深圳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李朋医生团队致力于甲状腺癌类器官研究已经6年了。2021年,团队核心成员陈栋博士在国际期刊上首次发表了甲状腺癌类器官模型文章,是国内第一、国际第二个报道甲状腺癌类器官模型的中国学者。
团队已经建立超过100例的甲状腺癌类器官样本库,包括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未分化癌、甲状腺癌淋巴结和肺转移模型等。这些模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在个性化治疗、药物筛选、新辅助治疗评估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利用肿瘤类器官药敏实验筛选敏感靶向药物指导临床治疗,就是北大深圳医院推进临床和科研一体化的生动实践。
3个月治疗,肿瘤从“鸭蛋”缩成“鸡蛋”
李朋医生团队启动了肿瘤类器官培养+药敏实验,帮马强精准筛选靶向药物。他也成为了深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超声引导下,医生对马强进行了肿瘤穿刺,获取了三份样本。第一份进行常规细胞病理检查,第二份进行多基因检测,第三份进行甲状腺癌类器官培养。
很快,细胞病理结果回报,马强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基因检测显示,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类器官药敏实验提示,马强的肿瘤对多纳非尼(靶向药物)高度敏感。
类器官药敏实验的结果出乎李朋的意料,但他很兴奋,“筛选出的这种靶向药物是当前临床中相对比较少会用到的,如果仅凭基因检测和经验选择用药,我们很可能不会选择这种。”
马强在接受3个月多纳非尼治疗后,奇迹逐渐显现,肿瘤负荷的血液指标下降明显。复查颈部CT显示,肿瘤从一个“鸭蛋”缩小成一个“鸡蛋”,最长径较前缩小1.5cm,短径较前缩小0.5cm,气管压迫减轻,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也较前缩小。
“‘包’消了,呼吸也通顺了!”马强摸着脖子说道。
“肿瘤缩小后,气管和肿瘤之间就有间隙,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的成功概率就有了。”李朋说。尤其是CT显示肿瘤内部密度和血供明显减低,这说明肿瘤活性在下降,为后续手术创造了条件。
类器官药敏实验,为晚期癌患者带来希望
根据靶向药物治疗效果,李朋团队帮马强制定了甲状腺全切和双侧颈部淋巴清扫的手术方案。虽然肿瘤缩小了,但手术风险依然存在,一是肿瘤与喉返神经关系密切,如果损伤就会导致声音嘶哑;二是4枚甲状旁腺如米粒般隐藏在甲状腺周围,如果有损伤就会出现手足麻木。
手术当天,李朋医生团队凭借丰富经验,精准分离肿瘤与气管、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粘连,完好地保护了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并完整切除双侧甲状腺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经过5个小时的鏖战。成功切除了甲状腺,且颈部一共清除123枚淋巴结,其中有17枚转移。术后病理显示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手术后,马强没有出现声音嘶哑、手脚麻木和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第5天顺利出院。
出院后,马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口服甲状腺素片抑制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碘治疗后,门诊复查显示,各项指标非常正常。此外,他还顺利找到新工作,开启了新的生活。
肿瘤类器官技术指导下的精准靶向治疗,破解了传统靶向治疗依赖医生经验或单一基因检测用药困局,不仅为肿瘤患者提供了精准的治疗选择,还避免了传统靶向药物“盲目试药”,让治疗少走弯路,为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据了解,北大深圳医院是深圳首个开展类器官药敏实验指导晚期甲状腺癌精准治疗的医院,标志着该院针对晚期甲状腺癌的个体化精准治疗迈入了新阶段。(图片由北大深圳医院i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