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澎湃新闻关注贵阳|咖啡里有了贵阳的味道 :咖啡店密度全国领先,成游客追逐新风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5:41:00    

贵阳,正在变得不一样。很多咖啡爱好者,为了一杯咖啡,追到了贵阳。


这座城市目前有着超过3000家的注册咖啡馆,但密度高达约2000人/家,成为全国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更独特的是,咖啡里有了贵阳的味道。


在贵阳,咖啡香味与烟火气相结合,造就了独特的口味和氛围。当地的咖啡师大胆融合本土元素,推出折耳根美式、木姜子特调、刺梨冷萃等创意咖啡,通过咖啡文化,向海内外游客传递着“贵州风土”。


不产咖啡豆的贵阳,还是“咖啡冠军之城”。2025年5月,在2025WBrC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上,来自贵阳的中国咖啡师彭近洋荣获冠军,这是贵阳咖啡师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而在彭近洋之前,不少贵阳咖啡师在国内外也拿下大奖。这些冠军头衔让很多人进一步认识了贵阳这座低调的“咖啡之都”,引来了很多咖啡爱好者。


近日,贵州省委宣传部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举办的“去贵州 GO清凉——2025夏季国际博主贵州行”活动走进贵阳,来自英国、法国、德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等地的国际文旅博主走进贵阳咖啡馆、网红街区,感受这座“咖啡冠军之城”的独特魅力。


博主们看到,很多游客特别是咖啡爱好者来到贵阳,喝咖啡成为必打卡体验项目。这也意味着,这座清凉之城的又一个个性化,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看见与认可。


为什么这个成就属于位于西南内陆的贵阳?


博主们了解到,一杯杯“黔”味特调咖啡背后的文化来源,与贵阳夏季凉爽的宜人气候、慢节奏又年轻化的生活方式,以及贵阳人对美食的高品质追求、包容开放的心态等因素息息相关。而贵阳的各级政府部门也积极发挥作用,不断丰富咖啡业态,引导咖啡行业可持续发展。


贵阳为何能成“咖啡冠军之城”


7月21日是星期一,下午时分,贵阳“乔治队长”咖啡馆门前仍然排起长队,很多游客一边等待一边拍照留念。吧台前,来自德国慕尼黑的博主罗伯特(Robert)看着咖啡师将雾化后的伯爵红茶气体引入咖啡杯后,他拿起杯子闻了闻,再细细啜饮一口,眉毛不自觉地向上挑起。


放下杯子后,他伸手按下立在吧台上的相机录制键,用德语开始记录:“伯爵奶茶的香气与咖啡的碰撞非常奇妙。”


7月21日,德国博主“包子”(右)和英国博主“托比”在贵阳“乔治队长”咖啡馆体验红酒咖啡。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罗伯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贵州通”。2017年,他因为公司外派来到中国,落地后吃的第一顿是包子,他便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包子”。


2018年起,包子开始做起美食短视频,一次偶然到贵州的乡村探访,让他爱上了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便决定利用自己的社交平台,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记录下来,分享给国内外的网友,并一直坚持至今,他甚至在黔东南州有了“一个家”。


自从通过短视频看到“乔治队长”主理人彭近洋在2025WBrC世界咖啡冲煮大赛夺冠的消息,包子就一直想要到贵阳来体验一下独特的咖啡文化。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贵阳现有常住人口约600万,而注册的咖啡馆数量已超过3000家,密度约2000人/家,成为中国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且这一数据在2025年仍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更令人称奇的是,贵阳还是中国咖啡界的“冠军孵化地”。在彭近洋获得世界冠军前,“乔治队长”咖啡店的咖啡师已蝉联了近五年的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中国赛区冠军;“对的咖啡”咖啡店主理人胡颖斩获2015年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区冠军、2016年世界咖啡与烈酒大赛中国区冠军;“吾界咖啡”咖啡馆主理人强华获得CCL中国咖啡冲煮大赛认证评审……


贵阳咖啡师为何能在国内外咖啡大赛中频频夺冠,贵阳又为何能有着全国领先的咖啡店密集度?


《贵州日报》在今年6月曾刊发报道,分析了几个原因,首先是和贵阳美食之都的饮食风俗有关,孕育出咖啡发展的独特土壤。


“贵阳人的嘴巴很‘刁’。但是这种‘刁’也为贵阳咖啡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黑石咖啡馆”主理人雷鸣说。


这篇报道说,在贵阳话里,“刁”意为挑剔。据《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3年的数据显示,贵阳人在全国“愿意花钱取悦自己”城市中排名第二。贵阳人对饮食的高品质要求,成为了咖啡从业者追求精品咖啡的动力之一。


7月21日,贵阳“对的咖啡”咖啡店里坐满了顾客。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这篇报道分析的其他原因,则与贵阳城市的特色有关。“屋顶咖啡店”主理人徐舟毅分析说,近年来,贵阳咖啡的消费人群从年轻人拓宽到了全年龄段,宜人的气候、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贵阳人包容开放的心态,为孕育咖啡文化提供了天然土壤,而咖啡的都市文化与贵阳烟火气相结合,造就了独特的氛围。


同时,贵阳迷人的烟火气也为社区咖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里很多小巷有着悠久的历史,房租相对京沪等城市较低,推动在文笔街、电台街、蔡家街等巷弄里,一家家咖啡馆落地生根。


一杯杯咖啡传达出“贵州风土”


参与“去贵州 GO清凉——2025夏季国际博主贵州行”活动首次来到贵州的马来西亚博主林诗于,自称有一颗“咖啡脑袋”,来自热带,从小爱喝咖啡。当她听“乔治队长”店员介绍到“一豆三喝”的特色咖啡后,当即决定要试一试。


依次品尝过美式、经典、特调三种口味的咖啡后,她感叹:“没想到,贵阳的咖啡这么高阶!”在她这次来贵阳之前,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定格在喀斯特山水和少数民族风情上,从未将其与咖啡联系在一起。而眼前,咖啡店前排队的人群,丰富的品种选择,让她对贵阳这座“咖啡冠军之城”有了真实的感受。


“黑石咖啡”也推出了“一豆三喝”的体验,用同一款咖啡豆搭配三种贵州特色食材,很受游客喜欢,“折耳根美式”更是被誉为城市的一个味觉符号。


7月21日,德国博主“包子”在贵阳阿云朵仓一家咖啡店体验折耳根饮料。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据贵阳市商务局统计,目前,贵阳经营咖啡品类店的数量已经超过3000家,除瑞幸、星巴克等连锁品牌之外,贵阳本土咖啡品牌有1248家。


据《贵州日报》报道,在“黑石咖啡馆”主理人雷鸣眼里,贵阳咖啡很“卷”,但更多是自我提升式的,“虽然贵阳咖啡店的密度超过了上海,但市场体量远不及上海。这就使得每家咖啡馆都精益求精,不断地学习进步。这才催生出了许多高品质的咖啡馆和咖啡‘冠军’。”


位于观山湖区的“阿云朵仓”,是贵阳咖啡店密度最高的街区之一,在这里,林诗于探访“对的咖啡”咖啡店时,与正在店里喝咖啡的当地人聊了起来。也正是这番交流,让林诗于意识到,在贵阳,喝咖啡不再停留于用来提神的范畴,而成为当地人感悟一天生活的仪式感。


“这完全刷新了我对贵阳的认知。”林诗于说,从没有想到贵阳如此有国际范,也如此有独到的松弛感。


虽然是周一,7月21日,“对的咖啡”里依然爆满,其主理人胡颖是贵阳最早一批咖啡创业者,也是中国首位晋级世界咖啡师大赛决赛的选手。她形容,早期在贵阳推广精品咖啡如同“在沙漠种树”,2005年她开办咖啡店时,那时候咖啡还是用摩卡壶做的。


胡颖说,后来创立“对的咖啡”,印证着她对咖啡事业的认知迭代。在店内的饮料单上,写着“您可以选择全球不同产地国的咖啡豆,来制作您的美式咖啡”,下方则介绍分别来自中国云南、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地的咖啡豆。


这些年,胡颖的足迹遍布了全球咖啡主要生产地,从生豆采购到烘焙加工,她把控着从“种子”到“杯子”的全流程。“豆子来自哪里、是什么品种、如何处理,决定着咖啡的本真风味。”她说,要确保消费者喝到的每一杯咖啡都是高品质的,值得这个价钱。


在她看来,近年来,从贵阳到国内其他主要城市,精品咖啡市场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探索咖啡背后的文化叙事。


贵阳一家咖啡店推出的贵州小酸汤饮料。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在2016年世界咖啡与烈酒大赛上,胡颖将贵州茅台与浓缩咖啡创新融合,用醇厚的“贵州味道”向世界讲述中国咖啡的故事。如今,“对的咖啡”时常推出折耳根美式、刺梨冷萃等融入贵州特色风物的创意咖啡,试图通过一杯杯咖啡传达出“贵州风土”。


在“对的咖啡”所在的街区“阿云朵仓”内,散落着多家咖啡店,他们各自推出“主打”产品,例如木姜子特调、野番茄贵州小酸汤等,大胆融合贵州本地元素,这是咖啡语言的创新表达,也是本土咖啡文化自信的注脚。


一场关于城市文化自信的蜕变和提升


有意思的是,“阿云朵仓”源自彝族语言,意为“我们的理想之地”,原先这里曾因业态单一、空间闲置而沦为“城市洼地”。2022年,观山湖区长岭街道联合运营方启动改造工程,将100余亩存量空间转化为集酒店旅居、零售餐饮、艺术展览、社群活动于一体的复合型社区。


“我是这个村落的村长。”“阿云朵仓”主理人曹国梁对澎湃新闻表示,喀斯特地貌是贵州的特色,而阿云朵仓的设计灵感正来自贵州的洞中村落,用错落坡屋顶、木色调立面重构街巷肌理。他说,在这里,并没有设置标准化动线规划,而是构建村口市集、长桌食集、余庆粮仓、十字街等四个主题集合区,希望可以展现“新贵阳”形象的空间。


穿行于街区之间,个性化表达随处可见,潮流机车店、地下车库改造的露营酒吧、室内现场音乐、插画艺术商店、滑板俱乐部……同时,也可见贵州在地文化的细微表达:长达30米的共享长桌复刻了侗族长桌宴的热闹场景,天花板上垂落的灯饰以苗族扎染工艺为灵感,杯盏交错间,被融入贵州山野风味……在这里,个性与传统并不对立,它们共同发酵与生长。


量变往往促成质变,当一座城市的街角巷尾开始涌现越来越多独具个性的表达,昭示着一场关于城市文化自信的深刻蜕变和提升正在发生。


7月21日,白俄罗斯博主“苏小小”在贵阳一家咖啡店准备体验贵州民族特色“高山流水”喝米酒的方法。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贵州日报》今年6月报道称,如今,咖啡产业已成为“爽爽贵阳”的又一张靓丽名片,到贵阳品一杯咖啡,成为更多游客打卡贵阳的“必选项”。在这其间,除了上述分析的原因,也离不开贵阳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作为。为了让咖啡产业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贵阳市正积极探索依靠市场力量、发挥政府作用,让“一杯咖啡一座城、一份情怀一群人”的故事更加精彩。


贵阳市餐饮行业协会咖啡分会时任提名会长卢源介绍,该协会不仅可以放大冠军和行业集群效应,还能帮助更多小而美的咖啡团队和品牌获得更多曝光与支持,“我们还将致力于通过建立可以保障从业者和企业权益以及保证产品品质的各种标准,带领贵阳咖啡行业开始新征程。”


除了行业内部的整合升级,贵阳市也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引导行业发展、丰富消费场景。


“我们将从产业规划、市场培育、消费促进等维度细化工作举措,科学制定政策内容,为咖啡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贵阳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贵州日报》,在企业培育方面,将鼓励和支持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向沿海发达地区辐射,扩大影响力,以带动贵阳咖啡行业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同时支持龙头品牌企业;在消费场景方面,将促进咖啡行业与文旅发展融合,通过文旅专线、文旅活动,不断扩大贵阳咖啡的品牌影响力。


7月21日,贵阳青云市集里人流如潮,贵阳充满烟火气的街区和小巷,遍布着咖啡馆。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当游客们拖着行李箱穿行于贵阳街巷,只求喝一杯冠军咖啡时,也意味着,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又多了一重定义。


而这对贵阳还不够,这座城市正在推动打造一批‘咖啡+’业态,放大咖啡馆作为社交、休闲、办公、文化等的复合空间作用。


贵阳市商务局上述有关负责人说,贵阳将积极推动发展“咖啡+书店”“咖啡+花艺”“咖啡+萌宠”等业态,并努力探索开发“咖啡+文物建筑”“咖啡+非遗手作”“咖啡+山地露营”“咖啡+艺术展”“咖啡+城市记忆”等体验项目。这将让跨界融合的咖啡店在不断涌现出新的生命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已经看到了(咖啡)这个行业的前景,并积极开始推动。”卢源说,贵阳咖啡人期待看到贵阳咖啡不仅是“网红”,更能“长红”。


7月21日下午,在“乔治队长”咖啡店内,来自加拿大的游客wilson是第四次陪爱人回到贵阳探亲,他一边品尝着一杯带有贵阳味道的咖啡,一边感叹:“贵阳真的不一样了”。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许林敏 责编/刘娅 审核/虎俞均 终审/曹钦永

相关文章